五十年代粤语流行曲 概括认识
轉為繁體
源于粤曲
粤语流行曲的曲调,有些是本土创作。周聪、吕红的
《快乐伴侣》
,可说是最早期的典型。有很多是根据粤曲曲调,配通俗的词句,用西洋乐器演奏。再加上节拍,适合跳舞使用。唱腔不再一字多音,花音和拉长。使一般人容易唱。冼剑丽唱的
《一缕柔情》
,是五十年代舞厅电台的大热歌曲。
另一首流行曲,许艳秋唱的
《哥仔靓》
,最受争议。有人认为歌词近乎淫荡。曲调是取自何柳堂的饿马摇铃。粤剧红伶新马仔唱的
《临江月夜弔秋喜》
,亦是调寄饿马摇铃。试听这两首歌,比较粤曲和粤语流行曲的分别。
南洋风情
在五十年代,粤语流行曲并不是音乐的主流。那时期大部份人喜欢听国语时代曲,和欧西流行曲。粤语流行曲唱片的销路,主要靠南洋市场。移民到星加坡、马来亚、泰国、婆罗州、印尼等地的华侨,对祖国文化一点一滴,十分渴望。这些粤语流行曲带着浓厚的南洋风情,家传户晓。
芳艳芬唱的
《槟城艳》
,林凤唱的
《榴莲飘香》
和
《独立桥之恋》
,乐韵悠扬,旋律优美,是经典之作。
欧美日本曲调
欧西和日本歌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量传入。经电台和丽的呼声日夜广播,被大众接受。粤语流行曲很多亦采用那些曲调而写成。
邓寄尘、郑碧影、李宝莹唱的
《飞哥跌落坑渠》
,曲调是用美国电影 三个钱币在喷泉的主题曲
[Three Coins in the Fountain ~ Frank Sinatra]。
郑君绵唱的
《输完又黎赌过》
, 调寄日本歌曲
《支那之夜》
。原曲是山口淑子,化名李香兰用日文唱。这里是她1940年在上海的录音。
三个时代
在中国清朝以后的一百年间,用广东话唱的歌曲,大致可分为三个流行时代,每个时代三十年。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粤曲。五十年代是粤语流行曲。八十年代是广东话歌曲。各有不同风格。二十一世纪以来,民众对广东话歌曲已渐渐失去热情。或许是等待新风格的出现。
音乐和歌词
粤语流行曲 |
年份 |
作曲 |
作词 |
主唱 |
快乐伴侣 |
1953 |
吕文成 |
周聪 |
周聪 吕红 |
槟城艳 |
1954 |
王粤生 |
王粤生 |
芳艳芬 |
一缕柔情 |
1956 |
朱顶鹤 |
朱顶鹤 |
冼剑丽 |
飞哥跌落坑渠 |
1958 |
Jule Styne |
胡文森 |
邓寄尘 郑碧影 李宝莹 |
榴莲飘香 |
1959 |
侯湘 (李厚襄) |
吴一啸 |
林凤 |
哥仔靓 |
1959 |
何柳堂 |
朱顶鹤 |
许艳秋 |
独立桥之恋 |
1959 |
佚名 |
吴一啸 |
林凤 |
输完又黎赌过 |
1965 |
日文支那之夜 |
佚名 |
郑君绵 |
五十年代粤语流行曲
http://csong50.mrpinyin.net
mrpinyin@hotmail.com
参考:
广东音乐多面睇
http://music.mrpinyin.net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