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粵語流行曲 概括認識


转为简体


源於粵曲


粵語流行曲的曲調,有些是本土創作。周聰、呂紅的 《快樂伴侶》 ,可説是最早期的典型。有很多是根據粵曲曲調,配通俗的詞句,用西洋樂器演奏。再加上節拍,適合跳舞使用。唱腔不再一字多音,花音和拉長。使一般人容易唱。冼劍麗唱的 《一縷柔情》 ,是五十年代舞廳電台的大熱歌曲。

另一首流行曲,許艷秋唱的 《哥仔靚》 ,最受争議。有人認為歌詞近乎淫蕩。曲調是取自何柳堂的餓馬搖鈴。粵劇紅伶新馬仔唱的 《臨江月夜弔秋喜》 ,亦是調寄餓馬搖鈴。試聽這兩首歌,比較粵曲和粵語流行曲的分別。


南洋風情


在五十年代,粵語流行曲並不是音樂的主流。那時期大部份人喜歡聽國語時代曲,和歐西流行曲。粵語流行曲唱片的銷路,主要靠南洋市場。移民到星加坡、馬來亞、泰國、婆羅州、印尼等地的華僑,對祖國文化一點一滴,十分渴望。這些粵語流行曲带着濃厚的南洋風情,家傳戶曉。

芳艷芬唱的 《檳城艷》 ,林鳳唱的 《榴槤飄香》 和 《獨立橋之戀》 ,樂韻悠揚,旋律優美,是經典之作。

歐美日本曲調


歐西和日本歌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量傳入。經電台和麗的呼聲日夜廣播,被大衆接受。粵語流行曲很多亦採用那些曲調而寫成。

鄧寄塵、鄭碧影、李寶瑩唱的 《飛哥跌落坑渠》 ,曲調是用美國電影 三個錢幣在噴泉的主題曲 [Three Coins in the Fountain ~ Frank Sinatra]。

鄭君綿唱的 《輸完又黎賭過》 , 調寄日本歌曲 《支那之夜》 。原曲是山口淑子,化名李香蘭用日文唱。這裏是她1940年在上海的錄音。

三個時代


在中國清朝以後的一百年間,用廣東話唱的歌曲,大致可分為三個流行時代,每個時代三十年。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是粵曲。五十年代是粵語流行曲。八十年代是廣東話歌曲。各有不同風格。二十一世紀以來,民衆對廣東話歌曲已漸漸失去熱情。或許是等待新風格的出現。




音樂和歌詞


粵語流行曲 年份 作曲 作詞 主唱
快樂伴侶 1953 呂文成 周聰 周聰 呂紅
檳城艷 1954 王粵生 王粵生 芳艷芬
一縷柔情 1956 朱頂鶴 朱頂鶴 冼劍麗
飛哥跌落坑渠 1958 Jule Styne 胡文森 鄧寄塵 鄭碧影 李寶瑩
榴槤飄香 1959 侯湘 (李厚襄) 吳一嘯 林鳳
哥仔靚 1959 何柳堂 朱頂鶴 許艷秋
獨立橋之戀 1959 佚名 吳一嘯 林鳳
輸完又黎賭過 1965 日文支那之夜 佚名 鄭君綿




五十年代粵語流行曲
http://csong50.mrpinyin.net
mrpinyin@hotmail.com

參考:

廣東音樂多面睇
http://music.mrpinyin.net

鏈接:

Cantonese